临清潭腿
魏庆新
临清潭腿是-种以屈伸性腿法为主结合步法丶手法组成旳拳术,因其发腿疾速,勁力脆弹而得名。临清潭腿源出于临清龙潭寺,以其独到精湛的腿法在武坛享有盛誉。临清西汉时置县,因傍临清河而得名。临清之名始于后赵建平元年(330年),唐贞观元年(627年)临清初隶毛州,当时治所在仓集镇。即现在河北省临西县城(童村)西南之仓上村。龙潭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寺庙规模颇大,拥有庙地百亩,十里八乡的百姓进香者甚多,每年正月十八为庙会,庙会习俗至今尚存,龙潭寺因临近龙潭而得名。龙潭在今临西县政府约五公里处。当时是-坑塘,长年积水,水深似墨,水中有-土埝,似如戏水之龙,传说暴雨期间,水涨埝高,从不被水淹没,因此称其为黑龙潭。(现在龙潭仍在,但早已干枯无水,2000年10月,北京临清潭腿研究会立龙潭寺遗址碑于此)。明初,王氏和孙氏两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于黑龙潭西侧落居成村,故名龙潭村。龙潭寺后来由盛而衰,主持寺院的何成,系临清老官寨人氏,因独享香烟供奉,显有田产,故将全家移居于此,后形成村庄,以姓和寺院名何家寺,简称何寺。
临清潭腿为昆仑大师所创,大师为五代后周名将(真实姓名已无从查考)。大师奉命远征东海时(今 山东郯城北),后周为宋所灭,回军路远,又被大势所迫,即在临清龙潭寺内隐姓埋名,削发为僧,名昆仑大师。临清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民国《临清县志》载,自李唐季世,河北三镇抗命称戈,魏博一带遂为用武之地,五代固之,血战纷纭,赵宋时代,河北驻兵半于全国。五代几+年中就有多次战争。自隋大业四年开发永济渠,临清成为南北通衢的交通要道,宋辽宋金时期,南北对峙,临清一直处于战争犬牙交错的前沿,临清这样的环境位置,又是大师出征东海的必经之路,使得昆仑大师在龙潭寺出家就不足为怪了。昆仑是大师入寺后的法号,大师身怀绝技且精通医术,恐失传,遂在龙潭寺立门收徒,又见流传武功多重拳法,而失于腿法。腿长力大,且极富隐蔽性的特点,故将武术与医术融为一体,研创出以腿功见长,独具特色的潭腿武术。据传,宋太祖赵匡胤召集天下比武,选出十八家最好的拳术,定名为宋朝十八家,潭腿被列为+八家之首。后来又精选出六大名门,有潭腿、串拳、大洪拳、小洪拳、华拳和少林拳,简称潭串洪华少。
明代正德+四年(1519),宁王叛乱,明武宗朱厚照南下亲征,少林寺相济大师率僧兵同往。在到达临清時,武宗竞然失踪了-个月,臣僚皆不知皇帝哪里去了。相济大师久慕临清潭腿,这正好给了他一个寻访龙潭寺的机会。因此,相济大师亲自到龙潭寺与昆仑大师的后辈传人龙潭寺住持跃空相见,英雄相敬,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二人比武切磋,相济使出浑身解数,居然不敌对方腿法,闭关三天冥想,不得其解。结果,跃空大师推门而入,声言愿将腿法传授。但是碍于辈份身份,不得以师徒授以技艺,所以就相邀以临清潭腿与少林罗汉拳互换。明代是中国武术大发展大变化的时代,也是少林武术迅速成长并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旳时代。在明代,少林武僧被国家正式列为“乡兵”(类同于现代的预备役),少林僧兵曾多次接受朝廷征调参加战争。尤其在抗倭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明中后期,少林武僧名播天下,以至于出现了天下武艺出少林的说法。这次两位大师的相见,使两个优秀的拳种有了重大变化。至此,临清潭腿有了罗汉拳,少林寺也有了潭腿。后来,少林寺又将拳架有所改动,并增添了两路,形成了少林十二路潭腿。至今,在武术界流传有十二路潭腿和十路潭腿的练法。
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1507一1560)著《武编》卷五明确记载了习练潭腿的方法:“习弹腿便捷用蹬,以脚蹬竖地上,腿踢去平行不倒为度,习弹腿力用磉石,以踢远磉石为度”。这充分说明弹腿在明代己是-个非常流行的拳种。潭腿发展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并逐渐传入其他门派。如:六合潭腿、查拳弹腿、精武潭腿等。
以下例举几个弹腿词谱即可看出与临清谭腿的渊源关系
临清潭腿
昆仑大师正宗传,留下潭腿十路拳
一路顺步单鞭势,二路十字起蹦弹
三路盖马三捶势,四路斜踢撑抹拦
五路栽捶分架打,六路勾劈各单展
七路掖掌势双看,八路转环跺子脚
九路捧锁阴阳掌,十路飞身箭步弹
学者莫嫌势架单,奥妙精深在里边
多问多看问根源,学会了护身壮胆
内外两功并同时,能消除一切病源
一踢一打增气力,勤学苦练知根源
学者练到贯通处,伸手还招就占先
《六合潭腿》朱国福、吕光华合编,1933年大东书局出版。本书介绍潭腿,是刘震南传习于上海的十二路潭腿,当时从刘震南习潭腿者,有朱国福、唐豪(著名武术史学家)周启明、刘守铬等。朱国福编写此书时,为中央国术馆教务长。六合潭腿歌是:
头蹚绝掛一条鞭,二蹚十字绕三尖
三蹚劈扎倒掖犁,四蹚撑滑人难当
五蹚五花炮拳跟着走,六蹚接拦带点腿
七蹚晃拳带晃腿,八蹚硬打硬闯不放松
九蹚连环阴膛腿,十蹚见蹚不见蹚
十一蹚勾挂连环扫荡腿,十二蹚犀牛望月转回还。
王子平先生所练十蹚弹腿(王菊蓉整理)
昆仑大山世界传,弹腿技法奥无边
头路冲扫似扁担,二路十字巧拉钻
三路劈砸倒夜犁,四路撑滑步要偏
五路招架等来意,六路进取左右连
七路劈盖七星式,八路碰锁跺转环
九路分中掏心腿,十路叉花如箭弹
世人莫看法式单,多踢多练知根源
有《十二路弹腿歌决》云(康戈武整理)
弓步冲拳一条鞭,左右十字奔脚尖
翻身盖打劈砸式,撑杈穿撩把腿弹
护头架打掏心拳,仆步双展使连环
单展贯单脚来踢,蒙头护裆踹两边
腰间碰锁分两掌,空中箭弹飞天边
钩掛连环机巧妙,披身伏虎返华山
还有其他门派的弹歌词也与以上大同小异,由此不难看出,临清潭腿对其他门派的影响和弹腿上的传承关系。
临清潭腿的“潭”字,是以龙潭寺之潭字取名,而诸家逐渐改用“弹”字,是以功法特点而言,弹意“发腿时出以激力,取弹射之势”。其他门派拳劲不一,特点不同,并相应有所改动,路数上有增有减,逐渐与临清弹腿正宗法相差越来越远。另外,临清潭腿重视内外两功的练习,而其他弹腿只有外功练习,而没有内功训练内容。因此,为了区别辨认,各家政为弹字。但是,我国最早的体育团体精武体育会的“十二路潭腿”仍沿用了潭字,过去凡在精武会学习武术的,都是从潭腿开始,精武会老会员人人善练潭腿,把它作为入门的基础套路。上海教育学院体育系武术教研组组长方长生系精武会王凤岗先生之高足,他在《潭腿对练》(1983年版)一书中明确记载潭腿创自山东龙潭寺,清楚地说明临清潭腿传至精武会的情况。
临清潭腿的功法特点
临清潭腿的主要特点是内外两功并重,注重桩功练习。十路潭腿为根本,站桩调息蓄元神,器械练打须结合,健身防身益寿身。
临清潭腿作为一拳种派别名称,不称为拳而称为腿,就已足见其运动特点,是以腿功见长的一个流派。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是说要发挥腿长力大又极具隐蔽性的特点,交手中能使人防不胜防。“练拳不练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练腿,终究要后悔”。在行拳和攻防格斗时,下盘不灵活,起腿和迈步感到勉强,导致支撑脚站立不稳,必将失势和倾跌,格斗时只有上肢而无下肢,先自输了半边。“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一是指功德、武德,“文以评心,武以观德”,二是指正确的功法、功力、技巧;三是指内功的练习,即行神运气,调息养神。
临清潭腿讲究低盘下势,偏重于发腿力量,刚脆紧凑,威而不猛,落地生根。内容上左右对称,上下互应,势正步稳,循之有序,手法上有冲、推、劈、搂、穿、砍等,腿法上有弹、蹬、勾、箭弹等,手型有拳、掌、勾,步型有弓、马、仆、虚、歇等,手法与腿法都要求快速有力,“拳似流星眼似电”,眼神专注,快如闪电,身法要求挺胸收腹、直背敛臀,腰身柔韧,两肩松动,步法要求进退迅速,站立稳固。总之,要手、眼、身法、步法、协调一致,手随心转,眼随手到,步随身转,要求做到五到,即:手到、眼到、脚到、身到、步到。演练起来气势连贯、节奏清楚、起伏转折,劲力顺达。
临清潭腿,对肩、腰、胯等部位的支撑力和运动力要求很高,尤其是下盘稳健有力。因此,非常注重桩功练习,其桩法很多,主要有三圆桩、单鞭桩、伏龙桩、三合桩、对门桩等。以定架势稳,调练气息,培养内功,修炼真气为主,同时,通过站桩还可进行自我调解,作为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一个方式。一个高明的武术家,一个受人敬重的武术家,他首先应该是一个谦谦君子,他是健康的楷模,道德的表率。逞勇好斗,以强凌弱,都不配作武术家。
潭腿对练,亦名“接潭腿”或“潭腿对接”,实际上就是所谓的拆招。它是在单练的基础上的两人进行攻防练习,它的重点要求是实用性。通过两人动作熟练,攻防合理,配合默契的反复练习,培养攻防意识,掌握一定的格斗技术,达到见招拆招,随机应变,获得抗暴自卫的能力。临清潭腿有短拳、碴拳、架子拳、六角式、二十四式等多个套路,器械种类也很多,除刀枪剑棍外,较有特点的是有燕翅镋和拦马橛等。
临清潭腿的发展,同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背景不可分离,它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更替而演变发展。1989年3月10日北京市武术协会临清潭腿研究会成立。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中国武术协会在山东郓城举办了“中国武术论坛”,临清潭腿和其他15个最具影响力和传奇色彩的拳种一同亮相,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亲临临清,用了一周的时间对临清潭腿进行了实地拍摄,并以《铁打潭腿》为专辑题目进行了播出。2009年,临清潭腿被收录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1月,临清也成立了临清潭腿研究会。临清潭腿作为武术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它的风采已逐渐展示于世界,它的技术和理论也在广度和深度上,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养生和修身养性服务,它已成为传播友谊、增进健康的使者。
武术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武术,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武术文化和优秀传统,还要勇于吸收、勇于交流,勇于融合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文化,使武术从古典走向现代,变成真正的世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体育文化中最能代表东方文化特点的一个构成部分,我想所有的武术爱好者,所有关心武术的人,都深深期待着这一天。